成为父亲的呼召

2019-03-22 07:18 浏览量: 1138 作者: 卢云 来源: 《浪子回头》
摘要:伦勃朗的作品与他自己的悲惨经历,为我提供了脉络,使我从中发掘出属灵生命的最后一个境界:抛开一切对天父的恐惧,并且能够学像他。只要天父在我心里引起的是恐惧,他就是个局外人,无从居住在我里面。

我第一次看到伦勃朗《浪子回头》的细节,一段属灵旅程就此展开,一开始我就预备好接受:不仅小儿子,连大儿子都会为我揭示这趟旅程的重要方面。而父亲很久以来一直是“外人”,接受我,赦免我,给我住处,赐我平安与喜乐。父亲就是我回转的地方、旅程的目的地,也是我最终的憩息处。我渐渐地,同时也是相当痛苦地,才体认到:若天父一直是个局外人,我的属灵旅程就永远不会完整。

我恍然大悟,我最精彩的神学和属灵建构,都不能使我从天父是充满威胁又令人望而却步的观念里获得完全的自由。我虽然认识天父的爱,却无法因此抛弃他是在上的权威、可以随己意管制我的想法。

不知为什么,由于我惧怕神的力量,以至神对我的爱似乎显得有限,即使我极其渴望与他亲近,也觉得保持安全距离为上策,无数的人会与我有同感。我见过很多人,无论他们的年龄、宗教信仰或生活方式是否相同,因为害怕自己变成神报复、惩罚的对象,心理与情感遭受极大的戕害。这种令人瘫痪的对上帝的恐惧感,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伦勃朗的作品与他自己的悲惨经历,为我提供了脉络,使我从中发掘出属灵生命的最后一个境界:抛开一切对天父的恐惧,并且能够学像他。只要天父在我心里引起的是恐惧,他就是个局外人,无从居住在我里面。

然而伦勃朗的作品显露出父亲的脆弱,使我醒悟:我的最终使命确实是要像天父一样,每天活出属神的慈悲。我是大儿子,也是小儿子,但我不能一直如此,而是要成为父亲。做父母的都是先做儿女,然后才成为父母;而每一个儿子、女儿都要自己选择迈出童年,成为别人的父母。这是艰辛、孤独的步骤,尤其是在这父母难为的年代;不过这也是完成属灵历程必经的一步。

伦勃朗虽然没有把父亲放在画面的中心,但他的中心地位却再清楚不过。因为所有的光芒都从他发出,所有的注意力也都放在他身上。伦勃朗忠实于比喻的内容,把我们的注意力首先引向父亲,而不是其他人物身上。

我吃惊于自己竟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把注意力集中在父亲身上。要认同两个儿子很容易,他们外在或内心的误入歧途是那么容易体会,又充满人性,一旦看出我们与他们的关联,很自然就会引起共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自己比作小儿子,根本不曾想过也许自己更像大儿子。可是,当有个朋友对我说:“你不是故事里的大儿子吗?”我就很难再作他想了。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生命的残缺。不是贪婪就是怒气,不是情欲就是忿恨,不是轻薄就是嫉妒,总有些什么留在每个人心里。我们的残缺可以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一切的过犯、罪行、战争都源于人心。

那么父亲呢?如果父亲居中心地位,如果我要与父亲认同,为什么要花这么多心力在两个儿子身上呢?为什么对与两个儿子相似谈论得那么多,而真正的问题却是:你愿意成为父亲吗?说“两个儿子就像我”,有一种被了解的快意。那么说“那个父亲像我”又有什么感觉呢?我愿意成为父亲吗?我愿意不只是成为被赦免的人,也成为赦免人的人吗?愿意不只是受欢迎回家,也欢迎他人归家吗?愿意不只是接受慈悲,也施予慈悲吗?

教会里或社会上岂不有股无形的压力,要我们一直做个倚赖的孩子吗?教会在过去岂不过于强调这样一种顺服,以至它很难再宣告一种灵性上的、为父的身份?而这个消费型的社会,岂不鼓动我们耽溺于孩童般的自我满足吗?有谁会激励我们,从幼稚倚赖中解脱,接受成人的责任?我们自己岂不也时常想要逃避为父的可怕职责吗?伦勃朗确曾逃避。只有经过无数的苦难、伤痛,濒临死亡的边缘,他才能够明白,并且画出真正的属灵父性。

耶稣说过的话中,最激进的是:“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六36)神的慈悲由耶稣口中道出,不仅是要表现神如何乐意就近我、赦免我的罪、赐我新生命与快乐,更是为了呼吁我要像神一样,向他人显出同样的慈悲。

如果,浪子比喻的含义仅止于“人犯罪、神赦免”,我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我犯罪是神表现赦免的大好时机。这种解释没什么挑战性。我只会缩进自己的软弱里,不住地希望神会闭眼不看那些罪,不管我做了什么,就让我回家。这种虚幻不切实际的看法不是福音的信息。

不管我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我受召的目的是:真切认识我是慈悲天父的儿子,我是后嗣。没有人比保罗写得更清楚:“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八1617身为儿子与后嗣,我就是继承人。我注定要跟随父亲的脚踪,把他赐给我的慈悲施予别人。归向父亲的最终目标是自己成为父亲。

成为父亲的呼召,排除了一切“软化”这则故事的诠释。我知道自己是何等渴望被拥入安稳的怀中,但是我真的想要成为儿子与后嗣,并承受这个名分的含义吗?在父的家中,我要将父的生命化为己有,按他的形象全然改变。

最近有一次照镜子,我惊觉自己与家父极其相像。看着自己的容貌,我突然看见我27岁那年见到的那个人:对他,我既崇拜又评断,既爱又怕。我花费不少心力想从他的面孔中找到我自己;很多关于自己的问题,诸如:我是谁,我以后要做什么,都是因着身为这个人的儿子而形成的。

当我看见这个人在镜中突然出现,惊觉比起两人的形似,我所知道的两人的差异实在微不足道。我震惊之余,体认到我的确是后嗣、继承人,受到别人的崇拜、惧怕、赞美、误会,就像我对父亲一样。

耶稣身为父的爱子,离开父家,承受了神的孩子误入歧途所犯的罪,并且带他们回家。他虽然离开,却与父相近,完全地顺服他,使他那些忿忿不平的兄弟姐妹得到医治。因此,耶稣是为了我的缘故,成为小儿子与大儿子,并且以身作则,让我看见该如何成为父亲。借着耶稣,我能再次成为真正的儿子;而身为真正的儿子,我最终会长大成人,成为像天父一样慈悲的父亲。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