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的焦点

2019-10-16 07:08 浏览量: 1299 作者: 侯士庭 来源: 《转化生命的友谊》
摘要:祷告带给我们的改变过于我们所知的。克尔凯郭尔(Soren A. Kierkegaard,1813-1855)说:“祷告并不能改变上帝,但祷告可以改变祈祷者。”

多年来,祷告可以说是我基督徒生活中最弱的一环。我的父亲为人非常虔诚,我非常敬爱他;然而我对道德的景仰,往往造成道德上的瘫痪,这正是我的难处。我常以为祷告是一种操练,像赛跑、撑竿跳一类的运动,要努力练习才行。但是,我既不是个运动型的人,恐怕也没有法子问津祷告生活了。

我就是在自觉无用与内疚的情况下,蹉跎岁月。直到读了初期教父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15)的一句至理名言,我才恍然大悟。他说:“祷告就是与上帝相伴。”这句话改变了我的祷告焦点,使我开始明白祷告是情谊多于苦功。自此以后,祷告不再是在乎争取表现,而在乎培养关系。

同时,我们又学得另一项重要的真理:上帝呼召我们,为要借我们的弱点、用我们最不济事的一面,带领我们经过自身的软弱、寻找人格的缺陷,叫灵命茁壮长大。这个发现,使我豁然开朗,矢志要以祈祷与上帝相伴,以此作为我人生首要关注的事。祷告对我来说,比任何公开的侍奉,更为重要。我和很多人一样,只是一名祷告的新手,谈到挣扎的经验多于掌握成功的窍门。或许我们根本不可能谈论祷告的“技巧”,正如我们不能自命活得有智慧一样。有些多年专注于祷告的人,坦承他们只沾着祷告真义的皮毛而已。就我们来说,我们盼望边做边学,因为做人尚且是活到老学到老,何况是学习“与上帝相伴”呢?

“祷告”涉及神学与伦理两方面,需要思想,也需要行动。祷告生活深受我们的信仰和行为的影响,而我们祷告的特色也由我们对上帝的认识和经验所决定。我们将会在本书看见童年时代所接受的情感教育如何塑造我们对上帝的态度。故此,有人说:“你信什么样的上帝,就作什么样的祷告。”

今日倡谈灵修冥想之际,越发有必要重申基督教的祷告真义,以别于其他宗教的祷告。本书对基督教祷告的定义是:借着圣灵、透过圣子、达于圣父的祷告,这是本书的结构。书中主要的篇章正是围绕着这几个主题。

除了正确的思想之外,祷告还受到正直的生活所引导。真正的祷告意味着我们要按照与上帝相伴的方式去生活。事实上,祷告乃是表达了上帝的某些性格。圣经说:“神就是爱。”中世纪作家里沃的埃尔雷德(Aelredof Rievaulx)将这句话译作:“神就是友谊。”祷告即是对上帝的深情大爱的回应。本书将“友谊”和“祷告”相提并论,原因在此。

我们祷告,乃是让上帝住在我们里面;在最深之处,上帝的灵住在我们里面,也透过我们去祷告。十七世纪法国大主教芬乃伦( Francois Fenelon1651-1715)说:“教我祷告,请你自己在我里面祷告。”倘若这是我们经常的祷告经历,我们整个人将会焕然一新。

祷告带给我们的改变过于我们所知的。克尔凯郭尔(Soren A. Kierkegaard1813-1855):“祷告并不能改变上帝,但祷告可以改变祈祷者。”祷告不是“向上帝报告”,因为这好像他对我们所遭遇的事、对我们的思想和感觉茫然不知。相反地,我们祷告“愿你的旨意成就”,以致我们这些祷告的人,在与上帝相伴之时,开始脱胎换骨,整个人都被祷告的生命和精神所塑造。

祷告所带来的伦理方向乃是本于这种觉醒:我们这些得着重生的人,也当受教重新做人。作为一个新人,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之中,远离旧的人格和性情,要成为一个合乎上帝造人的本意的人。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