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

关注:0 粉丝:1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永远的兄长——纪念梅顿一百周年诞辰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2-05 06:48:58

                                                     开头语:梅顿说:“只有一样东西值得我们为它而活:爱;而痛苦只有一种:不爱天主。这便是连着几天的灵修日下来,令我感到苦恼之处,我发现自己的灵魂毫不平静,充满阴影,虚荣以及逆流,还有干燥的风,扬起一片沙尘与垃圾般的欲求。我并不打算避开这场生命中的羞辱,但是我的灵魂何时才能更为清明,单纯,令人喜爱呢?”
 
1.

几天前,一位朋友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 1月31日是梅顿的生辰,iQuest想做一组对他的纪念文章,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写一篇。我听了一惊,哇,梅顿的生日跟我的生日靠得挺近啊!再一查,更惊讶了,他出生于1915年,要是活到今年,就一百岁了。
 
Thomas  Merton, 梅顿,又翻译成多玛斯·牟敦,一百周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导师,至少是之一,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版——《七重山》的作者,特拉比斯(Trappist)客西马尼隐修院的修士,这些称号一个个地来到我的脑海,但又一个个地被我排除了,除了它们之外,梅顿对我意味着什么?他教会了我什么?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字:兄弟,或者说,哥哥,他是我在主耶稣基督里的亲兄弟,永远的大哥。是他,带我走进了心灵的“内室”,帮助我认识自己,赞美上帝。
 
可从来没有见到这位兄长,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1968年12月10日,我还是一个狂热的红卫兵,高唱毛主席是我心中的红太阳。直到有一天红太阳陨落了,直到有一天我信了耶稣,直到这个世纪初期的某一天,我想,我从熊璩那里知道了Thomas  Merton 这个名字,然后,读《七重山》,读《在生命寂静的山巅》,读《学习一门爱的语言》,读《没有人是一个孤岛》,一本又一本,越读我就越确信,梅顿是我失散了多年的兄长。我听到他一声声对我说,弟弟,回家吧,回家。唯有天父的爱才是你永远的家。他那首诗仿佛就是写给我的,学德,吾弟,你看见耶稣了吗?恩典中的恩典,无止无休。。。。。。
 
知道是白日梦,但还梦想,要是能亲眼看到这位大哥,和他聊聊,多好。直到2007年的那个秋季,美国,肯塔基,路易斯维市,客西马尼(天主教翻译为革责玛尼)修道院,我知道在人间我再也见不到梅顿了,因为我就站在了他的墓前,好多修士也埋在那里,他的墓碑是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和其他人一样,是白色的,他的名字就刻在十字架的那一横上。看着看着,我的心疼了。那天是阴天,我也一时迷茫,我的好哥哥,你走得太早了。
 

但我知道,就像提奥抱着死去的好哥哥——梵高时所想的一样,现在你已经找到了你的安息。
 
 
2.

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流传了多久啊,加尔文甚至说,认识,就是认识上帝与自我。但,这又是多么难呐,是诗人约翰·多恩说的吧,除非我们了解自己,否则我们不能做自己。
 
但当我们要认识自己时,那个自己——“我”已经形成了,甚至定型了,并且,它带上了一个美丽的面具——假我。
 
首先要认识这个“假我”。
 
我接触到梅顿时,已经信主六七年了,我很清楚自己是一个罪人,虽然已经得救了,但还时常被罪束缚着,捆绑着,我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战场,战争从来没有结束,就像保罗说的,我所渴望的善,我不做;我不愿意作的恶,我却常常去作。我真是苦啊。我对自己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难道还不够吗?难道我还没有认清楚现在之我中存在的“假”吗?
 
梅顿告诉我,不够,远远不够。
 
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虚幻的人的阴影之下:一个假我。这是那个我想自己成为的人,但他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上帝对他毫无认识。而连上帝也不认识的简直就是有过分的隐私。我那个虚假私隐的我,就是那个想存留在上帝的旨意和爱所能够触及的范围以外的人——在现实和生命以外。” (《新苗》第32页)
 
这些话有点费解,一位神父解释说,我们的假我,就是我们认为我是谁的那一个我,它是我们的心里的自我形象和社会认同。我自己以为是的那个人,同时又是被社会所认同的那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假我。而这一切,又主要围绕着教会。这个假我,就是我特意向教会的兄弟姐妹所展示的那个形象,同时又是我认为教会的兄弟姐妹所期待我表现出来的那个形象。
 
他曾经自我揭露:“我始终有个无法磨灭的欲望,想成为大人物。这实在愚蠢至极。”(《山巅》第479页)
 
牟敦说:“一切罪都始于假设自己的假我——那只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渴望中存在的我,是生命的基本现实,而宇宙其他一切都以它为依归。因此我把生命尽耗在渴望欢乐和渴求经历,权力,荣誉,知识以及爱,为的是替这个假我穿上衣裳,并将假我的虚无架起成为一个客观的真实。“(《新苗》,第32至33页)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难道我不该表现出像一个基督徒的样子吗?问题就在于我所想的与我实际所做的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这条沟的名字就叫“名不副实”。就拿最普通的一件事来说,当我说感谢主的的时候,我以为我表达了我此刻的心情,但是,我此刻的内心真的洋溢着这感激之情吗?又比如,当我说我信耶稣是我的主,我真的事事时时让耶稣在我生命中作主吗?没有,真的没有。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虽然我也一再提醒自己,要注目耶稣,唯独耶稣基督。但实际上却常常以周围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即使,有时觉得那些标准并不怎么样,但还是一个“吾从众”,这大概就是老约翰说的“属世界”吧。
 
这个“我”善于计算分数,上帝,你看,我做了这件事,那件事。遵守了这条戒命,那条戒命。不错,我有这个小过,那个不足,但与我的好处相比,还是功高于过。“分数”,成了我与上帝讨价还价的资本,因为我的分数要证明,我是值得你爱的。或者说,我棒,所以,你才爱我。
 
梅敦劝诫说:“不要再计算分数;把自己,连同一切罪性降服于上帝——他不看分数,也不看计分者,只看见他的蒙基督救赎的孩子。”(转引自《孩子》第31页)
 
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我带上了一个“属灵面具”,按照教会的型号标准定制的面具,提姆·凯乐牧师称之为“宗教中的偶像”,其一,“把教义性的真理高举到代替上帝的位置而成为假神”,只靠教义来维系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而不是依靠上帝自己和他的恩典(《诸神的面具》第160页)。其二,将属灵的恩赐(才干,能力,表现和成长)和事奉的效果当成了偶像,以为这就是圣经中所讲的圣灵的“果子”(同上,第161页),最突出的,就是关注自己的情绪,情绪高了,被感动了,就以为上帝与我同在了。第三,就是“人心的自然本能就是会想用道德的表现来控制上帝和别人:因为我们过的是良善和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上帝和我们所遇见的人就欠我们一个尊重和支持。”(同上,第162页)
 
天长日久,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时而还带着一副面具,甚至以为这个漂亮的属灵面具就是我的真面貌,全不知道,这个“属灵面具”已经把我与上帝隔开了。
 
梅顿说得对:“我们从未进入和上帝关系中最深的实际,因为我们太少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一无所有。”(转引自《孩子》第26页)梅顿诚恳地劝诫我:“将你的贫穷交给上帝吧,向他承认你一无所有,一无所是。无论你了解到与否,上帝爱你,与你同在,居住在你里面,呼召你,拯救你;而他对你的了解和怜悯,是你从未在书中找到,或在讲道中听过的。”(同上, 第25页)
 
我肯交吗?
 
3.
 
不得不说,当我一再解析自己的假我,会使我陷入到自卑的深渊中,我什么也不是啊。我真坏啊。我再也没救了。等等,罪疚感使我抬不起头了。感谢主,他让我看到他的女儿大德兰修女的一段名言:她说:“在这条祷告的路上,自知以及一个人的罪疚思想乃是粮食,所有爱吃的人都要用它去喂养,不管他们可能多么脆弱。没有粮食他们便不能维持。”是啊,生活在人间,我怎么可能不犯罪呢?显而易见的罪,隐而未现的罪,此起彼伏。但正是因为来到耶稣面前,我才知道自己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也正是因为深感罪孽深重,我才来到耶稣面前,求主怜悯我,赦免我,免我的债。
 
就这样,罪疚感在基督耶稣的爱中,居然成为我每一天的粮食,天天都要必须吃,也就是说,每天都要来到上帝面前认罪悔改。
 
十四世纪英国诺域治的茱莉安说得多好:“上帝亦向我表明了罪恶并不是羞耻,反而是人类的荣幸。因为在这种境况之中,我的理解被提升到天国的境地,在那里我的思想邂逅了。。。。彼得与保罗。。。以及他们如何带着自己的过犯,与人交往,并在地上的教会得到了他们的荣耀。对他们来说,带罪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因为在天国的祝福之内,耻辱并不存在,罪恶的表征都会变为荣耀。”
 
主啊,我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就可以带到你面前,我只把我的罪过放在你的恩典中,因为“罪在哪里增多,恩典就更加增多了。”(罗5:20 新译本)就是这样,我不要因为自己犯罪跌倒了而绝望,无论我如何失败,都阻挡不住主耶稣对我的爱。他的爱就是我的生命。
 
梅顿的结论,“我们必须接纳自己的局限,同时接纳别人和他们的局限,不然我永远不会知道上帝在我里面,我在上帝里面。” (《孤岛》前言x)
 
多么难的一课。记得年轻时,多年来就连身高这件事都一直无法接纳,我为什么没有长成东北大汉!
 
 
 
4.
 
通过卢云神父,我从梅顿学到了另外一课,非常重要的一课,就是耶稣是我的新我。我是蒙上帝厚爱的孩子。
 
 
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的假我,更要看到自己的“真我”。我是谁?对这个人生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梅敦回答说:“我是基督所爱的人。”(《孩子》第60页) 这就是我的真我。
 

艾根的属灵导师曾经对他说,“艾根,信息的核心是,让主和他对你的大爱构成你的个人价值。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被上帝所钟爱的人。上帝对你的爱和拣选构成了你的价值,接受这一点,并让它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实。”(《孩子》第58页)
 

卢云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唯一的渴望就是在你自己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回响着一个声音:‘我是一个蒙爱的人’。”(《孩子》第59页)
 

多么美好的信息,不,生命的真理:每一天在灵魂深处听到耶稣对我说,孩子,我爱你,你是我的爱子。这,已经足够。
 

梅顿说:“除了爱,什么也不重要。”(《语言》104)
 

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是没有一个人爱你。只有找到真我,我们才能克服不被爱的恐惧。梅顿说:“我们必须找到真实的自我,在一切最贫穷和卑微中,但同时是在最为的和简单的尊严中:成为上帝的孩子,能以相似上帝的真诚和他的无私去爱。”(《孤岛》第189页)
 

因为“唯有上帝可以向我们指示我们自己的奥秘。一旦我们看见它,我们就可以寻求去接受他的爱进入我们内心,并且我们可以渴望像他。的确,在他的爱中我们可以开始像自己——就是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因为我们是按照他的形象和样式而造的。”(转引自《卢云》第96/97页)
 

而“上帝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是好的是善的,而是因为当他爱我们时,因着他的爱,我们变好、变善。”(《孤岛》第190页)
 

梅顿,你说得真好,我们只有在上帝的爱之中,才可能找回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必须通过耶稣基督。
 

梅顿说,“人无法只在自己身上找到真正的自我,必须还要通过其他人”。因为保罗早就指出,“你们的生命是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基督是我们的生命。”(西3:3-4),因此,人的自我寻找不是找到了自己,“而是发现了基督。”(《孤岛》前言ix)


“个人和基督的感通,是所有真实的核心,是恩典和生命的泉源。”(《山巅》第396页)

 
怎样与基督相通,就是让基督成为我的样式。梅顿这样说:“那个基督在我自己的样式里,是我自己的样式——样式,意味着‘像’,意味着‘爱’,意味着‘孩子’。人类。这‘样’的罪人彼此结合,彼此拥抱在唯一的心、唯一的样式里,那也是基督的心和样式。人啊,我不在你里面寻找罪了。今天,我在你里面再也看不到罪了(虽然我们都是罪人)。”因为耶稣基督把我们带回到他的爱之中。(《语言》第81页)
 
 
“衡量我们的身份或我们的存有(这两者都是一样的)的标准是我们爱上帝多少。我们愈为自己爱地上的事物、名誉、地位、安逸、成功和享乐,我们愈少爱上帝。”(转引自《卢云》第99页)
 
 
梅顿知道,自己爱耶稣并没有爱得那么深,尽管如此,但他也知道,耶稣爱他。他渴望爱耶稣,为耶稣基督而疯狂。至少这一个渴慕是美好的。“上帝是唯一的爱慕,即刻直接的爱慕”(《语言》第22页)
 

渴慕被耶稣所爱,每一天,他都用爱来环绕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能够感受到的爱。这也正是我的渴望。这渴望是生命中最深的渴望,美好的渴望。
 

梅顿说:“除了一个渴望外,所有的渴望都可能落空,那个唯一永不落空的渴望就是被上帝所爱。但我们无法有效地渴望,同时不渴望爱上帝。这爱上帝的渴望不可能落空。但凭着渴望爱他,我们就已经起步实行我们所渴望之事。”(《孤岛》第16页)
 

这是大卫的诗,是梅顿,也是我心中的歌:“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诗42:1)
 

还有许多话要说,但这篇文章,就停在这里吧。1960年1月31日,在自己生日的这一天,梅顿在日记中写道:“我若活不到65岁,也无所谓了。我可以松口气了。但生命是使我欢欣地礼物,我并不诅咒自己出生的日子。相反,如果从未来到世上,我绝不会有朋友,不会爱与被爱,绝不会从过犯里吸取教训,绝不会看见新的国度,况且,我所遭受的痛苦是那么微不足道,它们是生命本身丰盛的恩典,而且我希望,永远都是。”(《语言》第31页)

2015.1.29
 
 
 
注释,文中所引用的中文书籍,
梅顿著:
《默观的新苗》,罗燕明 译,基道出版社,香港,2002年12月,(简称《新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陈静怡  陈忠学 译 闻道出版社,台南,2012年12月,(简称《孤岛》)
《在生命寂静的山巅》,王岫晴 译, 商周出版社 ,台北,2002年3月,(简称《山巅》)
《学习一门爱的语言》,任珊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12年3月,(简称《语言》)
 
曼宁 著:《阿爸的孩子》,彭信之译,橄榄出版社,台北, 2005年4月,(简称《孩子》);
卢云 著 《卢云眼中的梅顿》,李兴邦 译, 基道出版社,香港,1999年12月,(简称《卢云》)

特拉比斯(Trappist)客西马尼隐修院                                                    墓碑

(照片全部转载自网络)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