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玮文集

关注:0 粉丝:0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新书《以马内利》由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了!

新书《以马内利》由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了!

香港网购: http://www.chinesebible.org.hk/hk/product_list.php?cat=BLS

大陆网购:http://www.chinesebible.cn/cn/product_list.php?cat=BLS

目錄

陳序:以愛犧牲的典範/陳宗清

榮序:一部令人振奮的基督徒文學/榮光啓

自序:《以馬內利》——聖愛的記錄/施瑋


1、道成肉身

2、聖誕雪

3、逃難

4、拿撒勒人

5、耶穌受洗

6、曠野的試探

7、你們要什麽

8、迦拿的婚宴

9、夜訪

10、井旁

11、話語的權能

12、被故土厭弃

13、安息日

14、畢士大的池子

15、女兒

16、天上的糧

17、踏浪而來

18、山頂顯榮

19、不定你的罪

20、瞎眼人的光

21、駝背的婦人

22、讓死人復活

23、傾倒愛慕

24、榮耀與城門

25、最後的晚餐

26、客西馬尼園

27、十架七言

28、被拯救的女人

29、被復活照亮

30、交響合唱《基督頌》詞


耶穌基督

耶穌家譜


自序:《以馬內利》——聖愛的記錄


施瑋


終于聽到這個盼了許久的好消息,《以馬內利》將在下個月面市了。漢語聖經協會讓我寫篇自序,談一談這本書與我個人靈修的關係。從2002年寫作幷發表其中的篇章開始,到2012年2月完成全稿,此書形成的十年幾乎貫穿了我整個屬靈生命的成長。


在一年半的出版過程中,我多次想提筆寫點什麽,却未能著一字,每每望著這一篇篇文字,就憶起與耶穌基督從初識到漸知的一幕又一幕,這中間有泪、有惱、有悔、有喜;有平靜的相守,有背離後的轉身,有熱切的追求,也有惶恐的躲避。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在認知與體驗之間,我越來越爲“以馬內利”這四個字而感恩,這是我心愛的主的名字,我愛這個名字甚至超過了“基督”這個拯救的名。


因爲,在我個人的屬靈經歷中,我深刻地體會到若只有上帝的拯救而無上帝的同在,那不是真正的信仰。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正是在與耶穌同在的分分秒秒、日日月月中,在起伏悲歡的同行路上,我對救恩的認識才藉著真切的生命體驗,得以螺旋式上升。然而,我笨拙的筆却無法描述這個過程,總感到下筆就是殘缺,就會偏誤,就將那靈裏的濃濃蜜意凝成了死的標本。因此,我在這只能簡述一個此書形成的過程。


2002年,因著《蔚藍色》雜志的約稿,我寫了四篇詩體系列小說《聖經中的女人》,同年在雜志上連續刊登,就是收在此書中的《井旁》《駝背的婦人》《傾倒愛慕》《被拯救的女人》(原文名不同)。文中描寫的四個女人都是在靈修中深深吸引我,讓我感同身受的人。她們都是聖經中記載的遇見耶穌的女人,就如同我自己。寫這四篇時,我是想寫一個系列,就是所有新約中遇見耶穌的女人們。我其實也付出了努力,但主却沒有繼續給我靈感寫下去。


我發現聖靈的帶引,不是讓我集中在從我一個女性的角度出發,寫遇見耶穌的女人們;而是讓我寫耶穌,寫他主動去“遇見”人,寫他所做的事,寫耶穌生平中這一幕幕所表達出來的“上帝與人同在”。聖靈帶引我的筆和我的心完全聚焦與主耶穌,讓我超越性別、身份來體會遇見耶穌的人們,更是體會道成肉身的神對人的愛。


我信主後的寫作其實是很獨特的,與我過去習慣的寫作方法完全不同,通常寫什麽、怎麽寫都是在我個人靈修時聖靈告訴我的。常常有人問我接下來打算寫什麽,我便很難回答,只能笑稱自己是台打印機,寫什麽全看上帝何時開開關,以及决定打印什麽。我作爲一個20歲就發表作品的專業作家,對于這種被動寫作的狀態當然是很不適應,但隨著我屬靈生命的成長,隨著我越來越沉迷于“與上帝談戀愛”,而不再沉迷于“寫作”,我也越來越能够享愛這種被動寫作的美妙:靜觀耶和華的作爲。


2003年5月,我在《約翰福音》的查經和靈修中,被七大神迹的喻示性所震撼,那時我已經在讀美西南三一神學院,我盼望能以優美的詩句來傳遞神學釋經。那七首詩寫得很慢,我以神學院寫作業的要求來對每一個神迹的釋經仔細查考。然後,我放下那大叠打印的釋經材料,而來到主面前,一遍又一遍地靈修相關經文,求主的靈在我裏面,把我“吞”進去的神學知識的“草”變成基督生命的活水,變成奶與蜜,幷流成我筆下的文字。這七首詩後來也發表在《蔚藍色》雜志上。而這種寫作方法,被我運用到了整本《以馬內利》的創作中。


2004年的一個夜晚,我讀到四福音書中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七句話,當晚我詳細查考了這七句話的解經,幷且查看了從生理醫學角度寫的,有關耶穌在十字架上身體所承受的痛苦的文章。這七句話整夜都在我心中揮之不去,我似乎安睡似乎又整夜在一種與主相交的禱告中,第二天清晨靈修時,我真切地面對著十字架上的主,聽他一遍遍地對我說這七句話,也感受著他說這七句話時的心情與肉體的痛。我不由地痛哭,第一次那麽深地體驗到主在十字架上的愛。我感到這每句話都是對我說的,那天我寫出了散文組詩《十架七言》,同年在2004 美國《生命季刊》上發表。


我當時所在的教會中有一位當中醫師的姊妹,她完全不喜歡文學,也不看我的作品。有個主日,她突然走過來對我說:“昨晚我看了《生命季刊》上你寫的《十架七言》,那不是你寫的!”我聽了很吃驚,呆呆地看著她嚴肅的表情不知她是何意。她又說:“你寫不出來的,這是上帝給你的。你以前寫的我都看不懂也不愛看,這個我愛看,看得很感動……”她說完轉身走了,我仍是楞在那裏,我感到這一生再沒有任何一句對我文字的贊美能超過她的這句話了:“你寫不出來”。後來這組詩被許多教會和團契在復活節朗誦,遠東廣播電臺也將其製作成復活節七期特別節目。


許多人以爲寫詩只是靠靈感與激情,但這本《以馬內利》中的詩篇、詩體散文、詩體小說都不是靠著詩人的浪漫與激情來寫的。我在十年中,反復地靈修、查考福音書,幷有意識地在生活中來體會其中的人物,體會他們從主耶穌的同在中所得到的。今天讀者所看見的整本書構架是大體上按著耶穌生活的時間綫排列的,但我寫作時却不是按此順序,我只能等待自己的屬靈生命成長到哪一步,才能寫哪一篇的內容。


感謝主,他讓許多事情發生在這十年中,每一次的被雕琢對我都是有益。每一次苦難中的祈求,每一次絕望中的交托,每一次背離後被尋回,都産生了《以馬內利》中的文字。可惜我還只是一個認識主幷不久的小姊妹,對主不可能有老弟兄老姊妹那樣深厚的情感與認識。整個寫作過程伴隨著我的成長,因爲是從信主第三年開始寫的,神學知識也很有限,其中一定有許多的偏誤。


但我仍然很感謝漢語聖經協會能够出版這本書,因爲它記錄著我這個小肢體、小姊妹對主的愛慕,記錄著我這樣一個普通的蒙恩者竭力認識主的真實過程,我願意稱這本小書爲“聖愛的記錄”,即是記錄了上帝對人的神聖之愛,也是記錄了我這個罪人浸泡在聖愛之中的回應與感恩。


寫于2013/9/16淩晨。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