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的五次选择

2019-06-09 21:19 浏览量: 3581 作者: 李世峥 来源: 网络
摘要:上帝的这个呼召,是要亚伯拉罕在偶像与上帝之间做出选择,选择上帝,就必须离开遍地偶像的“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经文:创1214102013818161622119

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先祖,是基督徒的楷模,有“信心之父”之称。《创世记》仅用2章的篇幅记载上帝创世的事迹,却用整整13章的篇幅叙述亚伯拉罕的生平,可见这个人的属灵地位有多重要。亚伯拉罕被称为“上帝的朋友”(参雅223),一直与上帝保持着极其亲密的关系,但他毕竟也是非常有限的罪人,所以他也走过不少弯路,甚至犯过不少错误。维特汉弥顿(Victor P. Hamilton)指出:“当我们一路下来读了亚伯拉罕的生平事迹,会发现这位族长的一生是信心与愚行交错而成的,时而向前,时而退滞。在很多重要关键时刻,亚伯拉罕的信心让我们拍掌叫好。但在另一些事件上,他的处理显得缺乏信心。”亚伯拉罕的人生旅途,有过许多需要他做出选择的“岔道口”。有些时候,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所以带来了人生的转机;有些时候,他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所以带来了人生的危机。以上所读的五段经文,是亚伯拉罕一生中五次重要的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要么见证了他的“信心”,要么体现了他的“愚行”。

我们的人生路上,也会有许多必须做出选择的“岔道口”,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整个人生。可是,做出一个选择却并不容易:当机立断,可能误入歧途;优柔寡断,则可能错失良机。了解亚伯拉罕的五次选择,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人生的智慧。

一、出吾珥——偶像与上帝之间的选择

亚伯拉罕的家乡在迦勒底的吾珥,那里环境优美、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绝对称得上“宜居城市”。然而,在上帝的眼里,这座城市并不漂亮,因为那里偶像林立、罪恶丛生。因此,上帝吩咐亚伯拉罕离开那里:“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上帝的这个呼召,是要亚伯拉罕在偶像与上帝之间做出选择,选择上帝,就必须离开遍地偶像的“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听到这个呼召时,亚伯拉罕没有抗拒,也没有迟延,毅然决然地“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诚然,亚伯拉罕知道自己所要去的,是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但这个地方究竟会在哪里?究竟是好是坏?上帝并未明言,亚伯拉罕竟也没有追问。就这样,已是75岁高龄的亚伯兰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踏上征途。这就是信心!亚伯拉罕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大的信心,不是因为他不眷恋家乡,而是因为他太渴慕上帝,他“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参来1116)。《希伯来书》作见证说:“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经营、所建造的。”(来11810

基督信仰的本质,就是“离弃偶像,归向上帝”(参帖前119)。成为基督徒,首先就要在偶像与上帝之间做出选择。没有信主时,我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并且“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参罗11922)。我们既已认识基督,就要“离弃偶像,归向上帝”,单单“服侍那又真又活的上帝,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参帖前120)。故此,我们也需要像亚伯拉罕一样,毫不犹豫地“离开”偶像,不假思索地“离开”罪恶,不要对曾经的偶像依依不舍,不要对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上帝吩咐我们:“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参林后61718)保罗提醒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离开”偶像和罪恶,我们就必“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参彼后111)。

二、下埃及——安逸与苦难之间的选择

亚伯拉罕离开吾珥,直奔迦南,显出了他对上帝的顺服;一路筑坛献祭,“求告耶和华的名”(参创1278),显出了他对上帝的信靠。然而,亚伯拉罕的虔诚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给他带来一帆风顺的生活,正当他“渐渐迁往南地去”的时候,遇到“那地遭遇饥荒”。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逃之夭夭,还是从容面对?亚伯拉罕必须在安逸与苦难之间做出选择。在富庶的吾珥过惯了安逸的生活,亚伯拉罕显然不愿面对眼前的饥馑,所以他不是选择靠着上帝的帮助战胜苦难,而是选择凭着自己的经验寻求自救,《创世记》的作者说:“因饥荒甚大,亚伯兰(即亚伯拉罕)就下埃及去。”亚伯拉罕时代的埃及非常富裕,是举世闻名的“粮仓”,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上盛产小麦,不仅满足本国需要,也通过航运销往邻国。亚伯拉罕显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下埃及去”,以求继续享受安逸的生活。不过,他也预料到了此举的风险,所以提前做好了“称妻为妹”的“预案”。尽管埃及之行带来了不菲的财富,但却留下了无尽的耻辱,颇有点“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亚伯拉罕的这一次选择,成为人生中的一次“愚行”。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应当逃避,因为有些时候,上帝要借着苦难造就我们,以使我们的属灵生命更加成熟、老练,使徒彼得说:“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参彼前167)故此,苦难临到我们的时候,应当靠着上帝的帮助从容面对,而不是“下埃及去”,上帝明确地反对自救的做法:“祸哉!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是因仗赖马匹,倚靠甚多的车辆,并倚靠强壮的马兵,却不仰望以色列的圣者,也不求问耶和华。”(赛311)耶稣应许我们:“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参约1633)保罗提醒我们:“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三、让罗得——利益与亲情之间的选择

“败走麦城”之后,亚伯拉罕离开埃及,回到迦南。之后,亚伯拉罕和侄子罗得都逐渐富裕起来。“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于是,“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亲人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作为长辈的亚伯拉罕必须在利益与亲情之间做出选择。面对这一次选择,亚伯拉罕显出了长者的风范——选择了亲情,放弃了利益:“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对于如此优越的环境,罗得没有丝毫抵抗力,为了个人利益,他“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与罗得相比,凸显出亚伯拉罕的宽宏大量、高风亮节。表面看来,亚伯拉罕的此次选择让罗得占了便宜,让自己吃了大亏,但从二人后来的结局来看,亚伯拉罕并未吃亏。

人都说“亲情无价”,但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亲情顿时显得无比苍白,一首名为《酒色财气》的民谣里有这么几句:“财是世人养命根,白银买断黑人心。朋友为财怨仇结,父子弟兄也无情。”读来让人不由心生悲凉。保罗在描述末世的人性时,同时提到了“专顾自己、贪爱钱财”和“无亲情、不解怨”(参提后315)。由此可见,财富真的是亲情的杀手。作为基督徒,当利益和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当果断地放弃利益,选择亲情。耶稣告诉我们:“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太1626)记住这个警告,我们就不会过于贪婪财富!

四、娶夏甲——人意与主意之间的选择

离哈兰时,上帝赐给亚伯拉罕一个应许——“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注意,当时的亚伯拉罕还连一个孩子都没有,怎样“成为大国”呢?然而,亚伯拉罕却凭着他对上帝的信心坚信这个应许。可是,整整10年之后,他们还是没有孩子,当年75岁的亚伯拉罕已经85岁,他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呢?这个时候,亚伯拉罕的妻子撒莱(后更名为“撒拉”)心生一计:“撒莱对亚伯兰说:‘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得孩子。’”听从妻子的意思,还是等待上帝的时间?亚伯拉罕需要在人意和主意之间做出选择。这一次,亚伯拉罕又软弱了,《创世记》的作者告诉我们:“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于是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将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了丈夫为妾。”迈尔(F. B. Meyer)在其所著的《圣经人物传》中形象地写道:“其他人若向亚伯拉罕这样建议,绝无成功的希望,但若撒拉建议,情况就不同了。在他软弱的时刻,同样的想法或许曾经闪过脑际,但因这样作会伤害妻子,便马上把这念头拒绝、搁置了。现在,既然是她提出的,就比较不需担心。天然的本能支持这件事,疑惑也在一旁怂恿着,这的确是实现上帝应许的权宜之计。”娶夏甲后,亚伯拉罕终于有了第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的出现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太多快乐,而且给他生出很多事端。可见,亚伯拉罕的这一次选择,成为人生中的又一次“愚行”。

《圣经》告诉我们:“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18)可是,“明白主的旨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时常以自己的意思代替上帝的意思,以自己的时间代替上帝的时间,以自己的方法代替上帝的方法,结果就变成了“糊涂人”。故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随从自己的意思。上帝告诉我们:“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参赛5589)顺从上帝的意念,的确很不容易,但只要坚信上帝不会有错,我们就能坚持顺从,一首名为《主意尽美》的诗歌写道:“救主子民还在世间,有时难免流泪试炼。虽然此刻不知何益,后来到家必要知悉。……一生一世只管靠主,不用惧怕,主无错误。虽有多事还不甚明,主意尽美可以安心。”

五、献以撒——私心和爱心之间的选择

亚伯拉罕100岁时,上帝应许的儿子以撒终于到来。以撒出生后,亚伯拉罕一直沉浸在老来得子的喜悦之中。但有一天,他接到上帝突如其来的命令:“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对于年迈的亚伯拉罕而言,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献还是不献?他必须在私心与爱心之间做出选择。对于上帝的命令,亚伯拉罕没有激烈反对,也没有消极对抗,“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第三天,“他们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继而“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千钧一发之际,上帝制止了亚伯拉罕的行动,然后对他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这个结局皆大欢喜,但谁能体会亚伯拉罕在这个过程中的挣扎呢?陶恕(A. W. Tozer)在《渴慕神》中写道:“写《圣经》的人没有描写那一晚在别是巴附近山坡上,这位老人要忍受怎样的痛苦。我们若闭目想象,就可以看见在星光之下,那场惊心动魄的挣扎,可以说直到那比亚伯拉罕更大的一位在客西马尼园经历的争战,一直再没有人遭受这样大的痛苦。”亚伯拉罕“情愿把自己的独子作为祭物献上”,在于“他认为上帝能够使以撒从死里复活”。(参来111719,《现代中文译本》)

真正的基督徒一定都爱上帝,但爱的程度却有所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存有私心!耶稣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3739)经典名著《效法基督》的作者托玛斯肯培(Thomas a Kempis)写过一首名为《众人涌进主的国度》的诗歌,其中有这么一段:“众人涌进主的国度,十架少人负;众人争夺主的赏赐,世界有谁辞?人虽无心走主道路,仍想主祝福!……但那诚实爱主的人,祸福都不问,就是他们宝贵心血,也愿为主舍;求主给我这样心志,赤忠忘生死。”你对上帝的爱里,有私心吗?

亚伯拉罕的五次选择当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他享受了正确选择的成果,也承受了错误选择的后果,人生的选择就是如此重要!面对人生路上的“岔道口”,谁都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可是,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敬畏上帝。《诗篇》告诉我们:“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他必安然居住,他的后裔必承受地土。耶和华与敬畏他的人亲密,他必将自己的约指示他们。”(诗251214)但愿我们都能时常得到上帝的“指示”!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