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对平信徒的教牧策略

2020-09-11 07:14 浏览量: 1898 作者: 林慈信 来源: 新浪博客
摘要:教会冲突是怎么来的?何以华人信徒和牧者似乎特别擅长教会的内战?当然,罪和属肉体的骄傲是罪魁祸首。要如何更详细讨论呢?因本文谈的是教牧策略,不妨由牧师谈起(当然,平信徒也有同样的属灵需要)。

我该怎么办?

我爱华人教会,而主耶稣更爱——他为教会舍命;也给教会许多恩赐。外表看来,华人教会很完美:教育程度高、富裕、有才干。然而,我也为华人教会而气馁,曾为她流泪。几乎到处可听到需要辅导、医治及重建受伤灵魂的呼声,教会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圣经教导。

有时,我把华人教会想像成干涸的沙漠;但有时,我又会梦见北美主要的几个大都会里,所有的华人牧师都在从事教导及门徒培训的工作,充满爱心、迫切地彼此代祷。他们都在祷告及觉醒中复兴起来。我还梦见华人教会常见的合一、差传,不再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还有个梦,那是许多已在北美安定下来的华人基督徒夫妇,再次地把自己完全委身给主。年轻人进出他们的家,并在这些家庭里看见基督的爱及关怀。这些专业人士投注在附近校园查经班:甘心地从事超文化的事工;也投入当地社区的活动,成为具有“凝聚力”的人物。他们的专业也有突破,并使其基督化。总之,他们就是世上的盐和光。

简言之,我梦见的异象就是教会壮大、注重圣经、念念不忘差传,并且能衍生出新的教会来。牧师们真正团结一致;平信徒也被装备起来,在家庭、社区生活及专业上都能得人。是个荒诞的梦吗?我不这样认为。问题是,若这是我们的异象,该如何实现呢?

症结在哪里?

我的事奉同工打问我能否帮助约翰弟兄——他才从神学院毕业,在城里某大教会资深牧师手下事奉。但有许多事行不通,约翰极为气馁,已丧失自信。他的太太也很紧张、气愤,有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呢?他和牧师的关系维持不了两个月。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件“破产”的事:在牧师和年轻助手之间,为何有这样不幸的事呢?回顾个人的经历,为何从神学院毕业后,我与资深牧师同工的过程也都不太顺利。谁错了?是因为海外出生的华人与美国土生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吗?有答案吗?到底能做什么呢?我悲泣,不解。

神学教育眼光

教会的成长、发展更新、及动员信徒的策略,首先从“事工哲学”讲起。我相信,关键在于“神学教育眼光”。也就是说,牧师在牧养教会时,最首要的就是形成他的领导地位。现以青少年校园事工为例。

有位辅导员,刚被派到一群年轻人中去服事。固定来团契的有二十五人,若特别集会,可能五、六十人。他们干劲十足,也蕴含有待发挥的属灵恩赐。其中也有一些人需要接受基督为他们个人的救主。同工会的成员虽很有信心、并热切期待著,却缺乏经验,在灵性上很肤浅。这位辅导能做什么呢?

如果他和同工会能专心栽培、训练这些领袖,使他们成为主耶稣的门徒,能真正与神相交,并带领他人成为门徒。那么,这团契能影响更多的生命,会有更多人来接受辅导,成立更多不同的小组。为此,重要的是领导人物-基督的真仆人都能接受训练,也知道如何进行各样事工。长远来看,团契必成长,人数也必增多。

 平信徒的训练

我曾植堂六年,也曾任一新聚会的牧师。不得不承认,我不知如何有效地从事个人布道事奉;也不太知道怎样去训练别人从事这项事工。因为挫折感、也出于需要,我参加了布道训练,且先选了“三元布道法”。我很兴奋,虽然不是全教会都全力支持,还是开始了首期的课程。有四个人报名参加;第二期翻了一翻,共有八人。每个人都变成火热、勇敢的见证人。与他们配搭为布道代祷的人,也变得热心起来。

我们发现,“三元布道法”的确能将我们训练成胆壮的见证人,也能清楚传讲福音,但有时却没办法进入我们想去探访的人家。第二次受训时,我是以牧师身份参加了“青出于蓝”门徒训练讲座(ChristianDiscipleship Seminar)。著重在灵修、背圣经、默想、祷告、及跟进工作。这一次,课堂上的十二个人(包括我自己)也都受益匪浅。我们还采用第三种训练课程“主的计划”(TheMastersPlan),这是一套简易的布道法,是为了动员平信徒从事友谊式的布道工作而进行的。

这三种训练课程在重点和内容上虽很不相同,却有共通处:

1.在训练过程中,牧师是关键人物。他就是第一位参与训练的人;

2.训练课程的每一细节(每课、每段、每点)都清楚印在手册上,用今天的资讯术语来说,就是有一整套很好用的软体;

3.教材可分段教授,在短短两小时的课程里,受训者便能学到一些东西,在未来一周便能运用;

4.整套训练很容易配合教会的整体事工。

如果神学院(传统式的神学教育中心)能藉著“好用的软体”,把教材带给平信徒,这些教会不知将如何重新得力、得以增长!我建议每位信徒(包括初信的)都在不同项目上得到为期两年的训练:个人布道、门徒训练、圣经内容、研经方法、基本辅导法、基本教义、自律及时间运用。

新的献身运动

每年冬天,北美有十多个分区的华人退修会,都有数百位年轻的华人信徒,愿献身从事全职事奉或宣道事工。但神学院或圣经学院,也只有数百位神学生,而不少却是来自亚洲的。那些献身的人怎么了?反悔了吗?他们是否任由自己活在罪疚感中呢?我们得再想想整个呼召献身的过程。奋兴会或冬令营里,与会者是很容易看见神对全球的计划,并接受挑战。但我却认为教会是圣灵呼召人去传道的最佳场所。而在这个过程中,牧师、长老、执事也关系重大。

教会是信徒生活、事奉的场所。牧师、长执了解信徒,颇能中肯地看出信徒身上的恩赐,能妥善地“筛选”献身者,预备受主差派。以下是协助信徒走献身之路的三步骤:

入学前:在圣经及服事等方面受训,且去实践。同时观察他们,给予建议;每月固定聚集;彼此扶持。时机成熟时,送他们去接受正统的神学训练。

就读时:为神学生提供一年的实习。通过实习,找到他们的恩赐并予以发挥。牧师要花时间、心力去栽培。

毕业后:每年接受一至三名神学毕业生,让他们服事。牧师每周与之会谈;检视见习生的工作,分享教会未来的计划及事工。他们一同祷告、分享、成长。

未来,会有三种人献身去读神学及全职传道:一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神学院,这是最常见的;二是工作了三、五年的青年专才,他们很愿意放弃为俗世效力的心志,打算全时间服事神;三是四、五十岁的专业者,清楚知道该放下工作,全职事奉。

成人基督教教育

对于那些没有感受到被神呼召全职事奉的人,该怎么办?成人教育是途径,且是教会的重要事工。有许多青年从中学起就在教会事奉,参加诗班、青少年团契的同工会、成为执事。现在成家了,并有一份职业。但离开青年团契之后呢?难道结婚是基督徒事奉的坟墓吗?

牧师和长执必须了解,年轻的(不论单身或已婚)专业人士需要时间来巩固家庭和事业。平日晚间频繁的教会活动并不实际。用体谅的心情,开始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创伤及重担,才是可行之道。身为一个完整的人,一名基督徒,他们如何看待生命成长的必要性?他们在婚姻关系的沟通、或教养孩子等方面有何需要。他们持有什么样的经济计划,在工作上有何冲突或压力?在目前的人生阶段,他们遭遇过什么样的试探?是否都该从圣经的角度重新估量呢?

成人基督教育,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全家参与的讨论或活动,似乎收效最佳。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灌输知识,也不是为教会招募廉价或免费劳工。而是要使每位成年信徒都得到装备,不论在生理上、心理上、智能上、社交上、灵性上,都有增长,且使这种成长呈现在家里、公司、及教会。训练内容理应包括儿童及青春期须知,及美生华裔的文化差异。华人教会迈入二十一世纪时,将会有更多元化的事奉方针。为成年信徒提供教育,是具有策略的措施。

关键在属灵动力

张弟兄和他的妻子,我们跪著一同祷告。张先生在主前痛哭,我们把这对夫妇和他们的教会托付给主。过去的十年,他们的教会已和牧师闹了两次分裂。会众觉得未得到喂养;而牧师觉得不受敬重、饱受讥评,因而怒不可遏。主日崇拜变成斗争大会,唇枪舌剑,令人惨不忍睹。六年后,该教会有了新的牧师,只有四分之一的老会友离去。张家搬到千里之外,重新建立新的事业。前任牧师和家人仍因那些经历而痛心,但谁也不想旧事重提。

教会冲突是怎么来的?何以华人信徒和牧者似乎特别擅长教会的内战?当然,罪和属肉体的骄傲是罪魁祸首。要如何更详细讨论呢?因本文谈的是教牧策略,不妨由牧师谈起(当然,平信徒也有同样的属灵需要)。

1.称义

当前海外出生的华人牧师,是在四十年代的中国大陆、五十年代之后的港澳各神学院装备出来的;也有些牧师在北美又得了些研究所级的装备,他们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取向的。在应当得到文理科目、英语、神学各方面的扎实训练时,却都经历了战乱及革命。结果,其中许多人就此失去了一生中受教育的黄金时机。成家以后,为儿女的出路而奔波,因而许多人移民北美。

北美华人教会并不好牧养。对牧师要求很高,批评也不少。牧师必须得到美国化青年及中上阶层专业人士敬重。许多牧师发现他们不及在亚洲时受尊敬。因而觉得不解,最终变成气愤、泄气,冲突就来了。他们难以适应,若非纷争,便是“出埃及”,或者隐退。

在许多牧师的心里,有待消除挫折和自卑感。福音,就是我们因在基督里的信心而称义。我们照着本相,到天父面前领受爱及接纳。当我们悔改,转离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时,就被迎入神的大家庭。这是一成不变的福音,有多少成份在实际生活中被身为牧师的人领悟到?有些牧师觉得被排斥、觉得没资格;但又觉得要证实自己有点什么的,实则一无所有。其实,我们已经被接纳了,且是蒙这伟大、奇妙、赐我们喜乐的神所呼召。

北美的华人牧师,需要诚实地面对当前难处,把自己再献上,随主处置。意思是说,可能要放手让平信徒(不论说华语或英语)去发展,不论有没有牧师的直接参与或领导。如果牧师看清这点(是因着儿女而移民北美的),他就要在服事时采取不同的角色,在基督里找到安全感及满足感(平信徒也须知如此检讨)。我们真认识主,就会更真实地认清自己。若我们对自己诚实,也看自己合乎中道,我们也会更多地认识主。

2.成圣

传统式的华人牧师和平信徒领袖,往往注重在教会事工,而不太惯于想到全人成长的需要。我相信这是文化造成的,传统的中国人关心大我福祉;而西化的华人则注重小我的成就及发展。同时,会众也抱怨:“我们没有得到喂养!”

父神在基督里,让我们因信心、藉恩典而称义。他照我们本相来接纳我们,使用我们或决定不使用,全凭他意。我们一旦在圣灵里重生之后,就藉著圣灵成圣。从此,向罪死、向义活。成圣是个一生之久的过程。现代的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个人的成长是要经历好几个阶段的。有危险期、转型期,而在某些时候,却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成长。

教会像个“圆环车道”,车辆从四面八方开进来。而教会就是要把人指向耶稣基督这个中心点。教会像十字路口,每条交叉的路都是单行道。到了路口,不能前行,只能往上。教会往上指,引导他们仰望耶稣。人们带著包袱破碎的梦来到教会,我们就是要为伤者抹油、待以恩慈、给予有盼望的话语。在与神同行的路上,不论人们进展如何,我们都要祷告、交托给主。这是成圣的奥秘。

结语

教会是关乎人的。人,把地毯弄脏、用纸巾填满废纸篓。人,把教会弄脏的人,却构成了教会、耶稣基督的新妇。我们若已委身给耶稣,就得委身给他的新妇;我们若爱耶稣,就得爱教会。教会是人组成的,让我们一起成长,一同来服事。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