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性应有的面貌
人工智能是力量亦是时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开拓新的商机。但新一代的算法却不受人类情感或道德价值规范;生命变得愈来愈没有重量,死物却如上帝般受人膜拜,假象比真实更令人着迷;人与人的关系疏离断裂,心灵被各种「暴力」拉扯。人性如散落于地的碎片,难以拾回原貌。我们如何能守住创造主给我们这份极珍贵的礼物—人性?
在数字网络仍未普及,而机械化正急速发展的年代,佛洛姆(Erich Fromm)已提出这种人性异化和孤独的危机。他在《人心》这书提及人性可以向恶或向善发展。受制于恶时会过度自恋、爱掌控、破坏、仇恨、暴力,甚至出现各种病态,以至死亡;善则让人热爱生命、具创造力、独立自主自由。佛洛姆认为人类若失去自我觉察和择善弃恶的能力,现代化发展及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便会助长人性的恶。
失掉灵魂并非强大
马可福音五章 1 至 20 节记载一个失去自主能力,面目模糊的人。只有墓地才肯收留被污灵附身的他,每天失常地用石头打自己,呼喊难以言语的孤寂和痛苦。别人给他的解救就是用脚镣和铁链绑着他,企图暴力地制止他的异常行为,保障社羣安稳。
一直依附在那人体内的野性力量,令他能够挣断铁链,弄碎脚镣。这看似强大的力量不会使人真正变得自由和强大,却是失掉人性,无法自主;违背创造主赋予人类的美善。
寄宿于人心灵内的还可以是形形色色的入侵者。例如有一种自我破坏(self sabotage)的行为模式,会将内心的恐惧、缺乏安全感或窒碍性的旧有信念,渐渐演化成自我攻击或防卫的思想。因而导致逃避、沉溺、无理指控或攻击等行为;威吓别人,最终还是伤害自己,破坏与己与人的关系。
藉怜悯拾回人性原貌
制伏人心的也从来不是暴力压制的铁链,而是理解当事人的需要,温柔以待,一份触碰人心的怜悯。耶稣问那人:「你叫什么名字?」祂希望那人重新与自己接触,找回真正的自己。被污灵盘据的那人,只说了污灵的名字:「群」,这个字指罗马军队的单位「团」;一团为五至六千个士兵。被如此强大的邪恶力量操控,一个人如何能挣脱?耶稣把这股力量驱赶到二千头猪那里,让那人恢复被撕裂的人性,重现整全自主的生命。
怎料当那人穿回衣服,神智清醒,其他人反而更害怕,竟要耶稣离开;只因猪是他们的重要财产。他们恐惧经济损失大于那人被扭曲的人性,宁愿留恶弃善。让人感到可怕的暴力究竟是被鬼附的人,还是无视人性、价值颠倒的氛围?
世界崩坏不在于外在的邪恶力量,更不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在于人类以利益挂帅,甘愿屈从邪恶,漠视自己与别人的灵魂。
延展人性善美
那人希望跟随耶稣,换个环境过新生活。然而,信仰并不是一种依附。耶稣叫他回到他所属的社群,告诉别人上帝如何怜悯他;其实这是一种赋权(empowerment)。曾被鬼附确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不需删剪。耶稣替他夺回整全自主的生命,他体验创造主的怜悯,有勇气承担自己在社羣中应有的责任,拥有与己与人重新连结的自由。他一生分享这样的故事,对自己是救赎,亦能唤醒别人,向价值扭曲的社会文化提出有力的批判。
过去,他不能亦不需抹掉;未来,是他现在就可以为自己选择的。耶稣那份守护人性的怜悯让过去转化成另一种可能。你叫什么名字?马可福音的叙事者代那人回答:曾被鬼附的人。这样的名字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