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富二代的向主人生

2016-06-17 22:35 浏览量: 18694 作者: 陈珊 来源: 海外校园
摘要:威廉·伯顿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富甲一方的豪门。从中学时代开始,他就立志献身神的事业。在耶路大学求学期间,他的灵命比其他同学高出一大截,他已经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委身基督。后来他进入神学院深造,毕业后去中国传道,不幸逝世途中,年仅25岁。他心甘情愿、欢喜快乐地为自己所爱的主耶稣放弃了所有的财富,甚至自己的生命。伯顿死后,人们在那本圣经的扉页上,发现了三行字——“没有遗憾”

永远对自己说不

1904年,威廉·伯顿年满16岁,从芝加哥高中毕业。其家族在芝加哥富甲一方。父母让他环游世界,作为毕业礼物。他旅行经过亚洲、中东和欧洲,没有陶醉于沿途绮丽的风景,却被旅途中目睹的人间疾苦深深打动。他给家人写信表达了自己“想成为宣教士的愿望”。他的朋友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你怎么可以如此糟蹋自己的人生?”伯顿在圣经扉页上写下“毫无保留”(No Reserve)作为回应。

次年,伯顿到耶鲁大学报到入学。虽然出身于富贵之家,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处处跟普通人家的孩子毫无异处。不过,同学很快就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一位同学说:“他的灵命比其他同学高出一大截,他已经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委身基督。我们都开始倚靠他像磐石一般坚固的信心,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而且生活非常圣洁。”大学期间,伯顿在日记中写下:“永远对自己说不,对耶稣说是。”

虽然耶鲁是美国的一流学府,但对上帝充满火热之爱的伯顿,对这里却非常失望。一次,在全校聚会上,校长劝勉莘莘学子要有“固定的奋斗目标”。会后,伯顿在日记里写道:“(校长)只字未提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何方支取源泉方能持之以恒,有能力来抵挡诱惑。”

反观周围的教职员工和同学,伯顿看见的是生活空虚、道德败坏,人生被罪所支配。他痛心疾首,决心从身边做起,把耶稣及其改变生命、赐予人生意义的大能传给周围的人。

 

只想为耶稣而活

大学第一个学期,伯顿和一位同学开始早餐前的祷告;不久,另一位同学加入,很快,第四位同学也来了。他们先是简单地念一节经文,然后开始祷告。伯顿总是先指出经文中上帝的应许,然后充满信心地祷告祈求上帝成就应许。

这个小小的晨祷会就像星星之火,很快燃遍整座校园。到第一个学年末,已经有150名一年级新生固定参加祷告会和查经班。到伯顿读四年级的时候,耶鲁大学1300名学生中,已经有1000名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他和查经小组的成员定期为不信主的同学祷告,特别接触一些“顽固派”,向他们传福音。

大二的时候,他们分成几百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接触一定数量的非信徒,目的是让全校同学都能听到福音。他们把学生名单逐个过一遍,小组成员挑选准备接触的对象。伯顿总是接下一些没人愿意接触的顽固派,跟他们做朋友,向他们传福音。

伯顿的事工并不局限于校园的福音工作,他对孤儿寡母、残疾人士也充满关爱。为了帮助醉汉能开始新的人生,他建立了“耶鲁希望使命”。一个朋友后来回忆说:“伯顿经常夜里在市区的脏乱地区、街道马路上寻找失意贫困的穷人,在廉价旅馆给他们安排住宿,或给他们买饭,带他们信主。”

求学期间,伯顿清楚地知道,上帝呼召他去中国甘肃向回教徒传福音。一旦订下目标,他从未动摇过。他也鼓励其他同学委身宣教工作。虽然他出生于百万富翁之家,却以荣耀上帝为己任,从来不追求世界的荣华和享乐。他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主持大规模的学生宣教大会,还是优等生学会的主席。 

没有遗憾的人生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接受高薪聘请,而是进入普林斯顿神学院深造。面对家人和朋友的不解,伯顿在圣经上写下“绝不退缩”(No Retreat)。毕业后,他即启程去中国,取道埃及,希望能学阿拉伯语,能更方便地向回教徒传福音。

不幸,他在开罗罹患脊膜炎,不到一个月,就病死他乡,年仅25岁。

噩耗传回美国之后,几乎各大报纸都登载了这一不幸的消息,举国上下都在哀悼这位英年早逝的优秀年轻人。他心甘情愿、欢喜快乐地为自己所爱的主耶稣放弃了所有的财富,甚至自己的生命,让人觉得,这根本不算牺牲,而是莫大的荣幸。 

也许,有人会觉得,伯顿短暂的人生是一种浪费,但摆在上帝祭坛上的奉献,却绝不会浪费。伯顿死后,人们在那本圣经的扉页上,发现了第三行字——“没有遗憾”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