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看更远--德国黑森林学校介绍

2016-06-22 00:19 浏览量: 1575 作者: 區曼玲 来源: 海外校园
摘要:一到六月,对千百万学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煎熬月。很多考生形容本月为“黑色”六月。月初紧张备考,考完之后,又面临填写高考志愿的压力。今天我们特意为大家介绍一所德国黑森林学校。希望能给炎热的六月带来一丝清凉。

一到六月,对千百万学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煎熬月。很多考生形容本月为“黑色”六月。月初紧张备考,考完之后,又面临填写高考志愿的压力。

Bible<Matthew>1:6 Take no thought for your life,about food or drink. Is not life more than food. And body more than its clothing.

我们真的这么需要担忧吗?担忧高考和担忧吃什么和穿什么有什么区别呢?神早就指点了我们,不要为世上的事情去担忧。小鸟自由飞翔在天上,它们为吃食操过心吗?种子洒落在大地,它们为发芽而担忧吗?

我们该怎样尽己之力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呢?今天我们特意为大家介绍一所德国黑森林学校。希望能给炎热的六月带来一丝清凉。

       在风景秀丽的黑森林西南角,有一间驰名国际的“黑森林学校”

特殊的学校

故事得从40年代末期说起。当时在加拿大,有一个男声四重唱乐队,是由姓Janz的三兄弟及其妹夫所组成的,名为“杨子乐队”(Janz Team)。这个乐队专门以音乐来宣扬福音,在加拿大广受欢迎。

1951年,杨子队应邀到德国巡回演唱。当时德国仍在二次大战的废墟中,百废待兴。不仅是德国,战后整个欧洲人都有着心灵上的挣扎与寻求。四重唱中的Leo,是个非常有天赋的布道家,他在德国的布道大会,总是吸引了无数的人参加。

战后的德国确实有迫切的属灵需要。Leo感到上帝对他的呼召,于是1955年底,杨子队携家带眷,重返欧洲,决定留在欧洲这块土地上耕耘。他们的事工,透过广播节目,很快地推展开来。

当时,他们的孩子都正值学龄,教育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当地的小学是德语的,这些以英文为母语的孩子,自然有了很大的学习障碍。

综合各种考量,杨子队决定从北美呼召救兵。于是在1956年,第一位专业老师,以传教士的身分飘洋过海而来。

这所超迷你型学校,在草创时期,学生人数不多,只有杨子自家小孩,以及少数来自加拿大同工的子女。有时候还出现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的情形!学校不像其它公立学校一样有实验室、体育场等设施,但是老师会带学生到森林里实地观察、触摸,社区的公园便是他们的活动场地。

 Phil Peters就是学校早期的毕业生。当年他跟着父亲,从加拿大来到德国。父亲帮助当地创建教会、制定神职人员的进修计划、设计儿童主日学的课程等。Phil则每天和一大群(约10-15个)加拿大籍的小孩坐电车上学,一路上谈笑玩耍,好不开心!

而Phil的妻子Tamy则来自美国,也是传教士的子女。她从小随着父母住在法国。她没有一群说家乡话的亲戚、朋友作伴,也没有专门的美国学校可上,只能进 入法国公立小学就读。1983年,她的父母转移工场,到德国的黑森林学校牧会,Tamy得以进入BFA就读,完成高中的最后两年学业。

她回忆当年转学后的感觉:仿佛从地狱进入了天堂一般!因为她感到法国公立学校的老师严厉又不富爱心,学生的压力大。来到BFA,基督徒老师本着爱学生、事奉主的精神教育学生,让她如沐春风。

后来他们两人在美国完成学士与硕士学位之后,又回到了欧洲,为宣教努力。目前,Phil是德国一间教会的长老,负责青年团契的事工;Tamy则在母校帮忙。而他们的三个小孩,当然也在BFA就读。

“烛光晚餐”

五十多年来,在北美传教士的支援之下,BFA渐渐扩大成为一所声誉良好的中小学(1至12年级),毕业生广受美国各大名校的青睐。许多来自加拿大或美国的传 教士,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日后能回国继续完成大学的学业。对这类的传教士而言,由杨子队所创建的“黑森林学校”,便成了最佳的选择。学校 也采用北美的教育制度与课程,所以毕业生到了北美之后,不会有升学衔接的问题。

BFA也深受欧洲本地民众的喜爱,但是校方秉持当初服务传教士、配合传教士需要的原则,在目前约360名学生当中,有80%是传教士的子女,其余的20%才是来自瑞士或法国的工商界或外交官子弟。

说BFA驰名国际,并不夸张。除了在北美的基督教界享有盛名之外,近年来名声更是传到亚洲人的耳里。在韩国大举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宣教的今天,许多韩国人将BFA列为第一选择,不惜远道将孩子送来就读。目前韩国小孩占了学生人数的15%(54人),而且有增加的趋势。

BFA 以基督教学校自居,在课程的内容与安排上,非常重视将信仰生活化:除了每日的圣经课程、小组的祷告聚会以外,BFA还在所有的课程中,加入信仰的认知。比 方说在美术课程里,强调上帝造物之美;语言课程中,说明上帝与人类的沟通;历史课里,指明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掌握与引导……

BFA共有八间宿舍,有约200学生住宿。每间宿舍都有一对“宿舍家长”来照应。“宿舍家长”不仅扮演“舍监”的角色,他们更是寄住孩子们在当地的“父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排解纷争、倾听心事、安慰陪伴……

因为寄住学生大多是不会说德语的外国小孩,平时很难融入当地的各种活动中。为了满足这群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孩子的需要,学校在课余活动的安排上,可说是绞尽脑汁:周末常常有篮球比赛、游泳、滑冰、滑雪等活动,或是大伙一起上街购物,同学之间的互动,非常紧密。

为了能与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BFA每年固定举办“儿童日”(Kindertag),邀请附近的孩子参加,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内容有吃有玩:圣经故 事、唱歌、竞赛游戏等等,末了还有礼物可拿。每年的二月底,学校师生也会准备节目,以德语演出,邀请当地的德国民众来“烛光晚餐”。

办学是传教

“黑森林学校”中,包括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宿舍家长、厨师,以及专门负责洗衣的人员,总共约160名,全都是来自北美的传教士。也许有些人会质疑:“传教”跟办学校有什么关系?

校长Tim Shuman解释:兴建教会、传播福音等等,可以说是宣教的第一线工作。在第一线工作背后,必须有另一批人支援,帮助一线战士解决儿女的教育、经济、生活等问题,所以学校以及金钱的奉献等等,必不可少!

而且,BFA并不另外雇用员工来做“杂务”,学校里的膳食、洗衣等工作,也都是由传教士来做。他们在煮饭、折叠衣物时,心里非常明白:这是一份为主所作的 工,因为没有他们奉献的一己之力,在世界各地第一线上工作的宣教士们,就可能有后顾之忧,无法安心事奉。宣教的方式无分高低,大家依自己的才能,分工合 作,“传教”的本质与信念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更特别的是,传教士们做全职的工,却不领薪俸。这种不支薪的制度,一直是杨子队的传统与坚持。他们相信:如果是上帝的呼召,而且做的是蒙神喜悦的事,那么上帝必会供应。

因此所有想来黑森林学校事奉的人,第一个必须通过的关卡便是:找到足够的经济支援(奉献)。不少人是携家带眷,举家搬迁过来,所以说这种“靠奉献过活”的日子,信心不可谓不大。

笔者认识的校务人员中,不少是如此在信心中过了十几、二十年。他们的“金主”一直没有忘记他们,仍然忠实地按月汇钱到他们的帐户里头去。

比方说来自美国的Susie一家,在德国已经迈入了第11个年头。当年他们确认了上帝的呼召,于是把房子卖掉,工作辞掉,带着两个小孩迁来德国。Susie当时43岁,留在美国的“牵挂”,只剩下参与了二十多年的母教会,以及父母亲人。

而Betty全家,更是在德国待了二十多年,当年同样以破釜沉舟的态度,不留后路,勇往直前!

我的好朋友Erna,在BFA的图书馆工作了30年,是资格最老的一位。问她什么时候准备退休?她回答:她已经退休了,只是在退休中继续工作。

我曾问这群专心事奉主的传教士:打算还要在德国待多久?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看上帝的旨意喽!他要我待多久,我就待多久。不计划未来,因为未来掌握在上帝的手中。

很不可思议吗?想想今日讲究养老、保障的社会,这群离乡背井、没给自己留后路的传教士,是不是给了我们一记棒喝?看看他们为主摆上的人生,上帝也信实地赐福给他们。所以,五十多年来,BFA不断茁壮,结实累累,引人注目,成为了黑森林中闪耀的一颗明珠!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