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孤独和盼望——读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2016-02-24 09:42 浏览量: 1153 作者: 雅歌 来源: 转自OC举目
摘要:《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的重要作品,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小说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 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为我们现代注重物质实用的人,揭开了内心深处那个巨大的空洞——中国人的孤独和盼望。

读完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我觉得这部小说文笔朴实、行文流畅、思想深刻,却配了一个易引起文革联想的名字,着实让人费解。也许,作者的用意就是抛开多余联想,回到这个短语最原初的含义吧。那也正是小说的主旨:一句朋友的知心话,其重要性胜过一万句无关痛痒的话。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封面

 


一切都是虚空

《一句顶一万句》讲述的是中国人的孤独。


在当下的社会,每个中国人的心灵都是异常孤独的。由于外在环境和人一直都在变,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能与你心灵共鸣、真正“懂你”、并愿意跟你说句知心话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被人误解,被人错待,上演了一出出令人错愕的人生故事:有出于好心的办了坏事,有出于恶意的却办了好事,看似毫无相干的张三与李四的瓜葛,却直接影响到王五的人生轨迹……


通过小说,读者能真切地看到,一个没有永恒信仰的人群,生命没有目标,也没有终极意义,如同一粒粒掉到水中的花粉,被不可测知的命运推动着,东奔西跑,做着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小说里的吴摩西、牛爱国以及周围那些小人物们的人生际遇,看起来有些荒唐,但仔细回味,会惊觉自己的生活,可不就是如此?甚至不仅我们这一代,整个中国社会往上追溯千年,也莫不是如此。


掩卷而思,感慨万千,无以抒怀。若要一言以蔽之,就是传道书的那句话:“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传道书》1:2)

 


真朋友有几个?

小说开篇,作者用绕口令一般的语言,传神地表达出市井朋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结状态:“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因老马常常欺负老杨。欺负老杨并不是打过老杨或骂过老杨,或在钱财上占过老杨的便宜,而是从心底里看不起老杨。看不起一个人可以不与他来往,但老马说起笑话,又离不开老杨。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杨家庄卖豆腐也卖凉粉的老杨。但外人并不知其中的底细,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在小说里,类似老马和老杨这种关系的“朋友”,比比皆是。


作者刘震云曾说:“朋友的多寡,要看‘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朋友,别人并没有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有几个。”细数我们生命中的真朋友,能有几个?

 


生死在舌头权下

不同于一些人对中国人的简单化批评——没有信仰,没有心灵方面的追求,这部小说描绘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需求:渴望找个能说句知心“话”的朋友。


在小说上半部中,吴摩西为了寻找惟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走出延津;在小说的下半部中,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这一出一回,跨越百年。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关系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说到一块儿,说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纾解仇恨、化解矛盾、激发感情有关系。“话”的作用如此巨大,正如圣经所言:“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它的,必吃它所结的果子。”(《箴言》18:21)而这,是以往的中国小说里没有展现的。


作者刘震云把对“话”的理解,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他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惟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因而,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摩西带领以色列出埃及


出延津VS.出埃及

小说上部叫“出延津记”, 主人公的名字叫“吴摩西”,让人自然想到圣经中的《出埃及记》。


虽然作者自称无神论者,但小说这样有意无意的安排,却至少可以触发了我们关于中国人和信仰民族的比较和联想。


圣经里的摩西,因着信上帝,放弃了自己王子的位份和熟悉的故乡,历经苦难,终于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踏上前往迦南美地的征程。而“出延津记”里的吴摩西,出延津一不是因为既有的目标,二不是因为上帝的呼召和使命。他的生命就是猪八戒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也算是大多数中国百姓的真实写照吧。


但是,尽管有如此大的悬殊,这两位“摩西”,依然还有相似点。圣经里的摩西,一直执着于带领百姓奔向应许之地,不惜抛弃了已有的荣华富贵;小说中的吴摩西,执着地找一个能说知心话的人,也不惜抛弃了现有的一切社会关系。


中国社会里,大多数人都不爱较真,圆滑、稀里糊涂、差不多、胆怯、犬儒地混一辈子。虽没有什么大奸大恶的作为,但总是自私世故得令人作呕。所以只要是那些较真的人,其实都透着一股可爱。小说上部的吴摩西和下部的牛爱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人,中国人的渴望在他们身上,得以凸显出来。他们为了寻找可说“话”的对象,会做出一些令周围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但遗憾的是,不管出延津,还是回延津,往来奔走,他们最终都无从完成这个愿望。

 


他深知我们一切

渴望朋友,渴望被了解,渴望爱,是人类最深的需求之一。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为我们现代注重物质实用的人,揭开了内心深处那个巨大的空洞,物质代替不了心灵,金钱代替不了友谊。对比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恐怕真的要对自己和世界绝望。


但如果要说到盼望,其实也真有一位,正如古老的诗歌所唱:“何等仁慈怜悯救主,竟愿与我等罪人为友”,这位就是主耶稣。他深知道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最隐秘处的心思意念;他也明白我们的需求,体谅我们的软弱;他不斥责任何来到他面前的人,反倒愿意俯就我们;他是永不改变的,不会因为我们的背信弃义而与我们断绝关系;他还有最可靠的“话”,是那存到天地废去也不会消失的恩言。

(注:文章来源:网络或主内家人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